Page 75 - 西南联大诗词通识课
P. 75
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由
创造来的,生生不息的。以“景”为天生自在,俯拾即得,对于人人
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常识的错误。
阿米儿(Amiel)说得好: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景是各
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
“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
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姜夔在见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
雨”时,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景)虽似都是山,在实际上
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
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
蕴深浅与人的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
于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
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
乱体。
这个道理也可以适用于诗的欣赏。就见到情景契合境界来说,欣
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比如说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词
含有一个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写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
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传达出来。在见到那种境
界时,他必觉得它有趣,在创造也是在欣赏。这九个字本不能算是
诗,只是一种符号。如果我不认识这九个字,这句词对于我便无意
义,就失其诗的功效。如果它对于我能产生诗的功效,我必须能从这
九个字符号中,领略出姜夔原来所见到的境界。在读他的这句词而
中国诗学七讲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