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西南联大诗词通识课
P. 73
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
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
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
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
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同时,我们也不
知不觉地肃然起敬,竖起头脑,挺起腰杆,仿佛在模仿山的那副雄伟
峭拔的神气。前一种现象是以人情衡物理,美学家称为“移情作用”
(empathy) ,后一种现象是以物理移人情,美学家称为“内模仿作用”
(inner imitation)(参看拙著《文艺心理学》第三、四章) 。
移情作用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
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
直觉有不发生移情作用的,下文当再论及。不过欣赏自然,即在
自然中发现诗的境界时,移情作用往往是一个要素。“大地山河以及
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
有动作,这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
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
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菊残犹有傲霜枝’句
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来’和‘弄’,‘数峰清苦,商略
黄昏雨’句的‘清苦’和‘商略’,‘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句
的‘徘徊’、‘空度’和‘可怜’,‘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句的
‘相看’和‘不厌’,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文艺心理学》第三章)
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
中国诗学七讲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