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2021
P. 70

由宗教而变为诗。例如古时与死者预备器具,未尝非以为死者灵魂继

           续存在,能用器具。但后来儒者则与所谓明器以新意义。《礼记》云: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
               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

               成斫,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其
               曰‘明’器,神明之也。”(《檀弓》,《礼记》卷二页十四至

               十五)



               又曰:



                   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檀
               弓》,《礼记》卷三页五)



               专从理智之观点待死者,断其无知,则为不仁。专从情感之观

           点待死者,断其有知,则为不智。折中于二者,为死者“备物而不可
           用”。为之“备物”者,冀其能用,所以副吾人情感之期望也。“不可

           用”者,吾人理智明知死者之不能用之也。《荀子》《礼记》对于丧礼
           祭礼之理论,皆专就主观情感方面立论,盖吾人理智明知死者已矣,

           客观对象方面,固无可再说者也。兹再引《荀子》《礼记》以见此意。
          《礼记》云:



                   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54   西南联大国学通识课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