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2019
P. 32

痺,医家谓之不仁。人至不识痛痒,毫无感觉,直如死人。
               故圣人始教以《诗》为先,诗以感为体,令人感发兴起,必
               假言说。故一切言语之足以感人者,皆诗也。……诗人感
               物起兴,言在此而意在彼。故贵乎神解,其味无穷。圣人说
               诗,皆是引申触类,活             也。其言之感人深者,固莫非诗
               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仁之功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
               平,诗之效也。(《复性书院讲录·< 论语 > 大义一·诗教》)



               鲁迅先生说,说话时没得说,只是没说时不曾想。见理不明,故
           说话不清;发心不诚,故感人不动。


                    显(仁  起动感生)                 隐(不仁  心死)

                      仁   世界大同       道   人人可行
                      生之大德曰仁



               夫子说诗,“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于草
           木鸟兽之名”七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生的。再进一步,也可以
           说并列而相生,相生而并列。人只要“兴”,就可以“群”“怨”“事
           父”“事君”“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若是不“兴”,便是“哀莫大于心
           死”(《庄子·田子方》)。只要不心死就要兴,凡起住饮食无非兴也。
               吾人观乞者啼饥号寒,不禁惕然有动,此兴也,诗也,人之思无
           邪也。若转念他自他、我自我,彼之饥寒何与我?这便是思之邪,是

           心死矣。佛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楞严经》)学佛、
           学道,动辄曰我心如槁木死灰,岂非心死邪?岂不是断灭相?佛说:
          “于法不说断灭相。”(《金刚经》)
               马先生之说,除“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仁之功也”一句欠通,其
           余皆合理。文虽非甚佳,说理文亦只好如此,说理文太美反而往往使
           人难得其真义所在,如陆士衡《文赋》、刘彦和《文心雕龙》,因文章


           20   文学课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