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2019
P. 25
“患得”、在他为“不恕”者,皆成大害,切莫长养恶习,习与性成,
摧残善根。
孔子门下贤人七十有二,独许颜渊“三月不违仁”(《论语·雍
也》)。(佛:慈悲;耶:爱;儒:仁。)此是何等功夫?夫子“造次必
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卫灵公》),念兹在兹。
为什么学道的人看不起治学的人,治学的人看不起作诗的人?盖
诗人见鸡说鸡,见狗说狗,不似学道、治学之专注一心;但治学时时
可以放下,又不若学道者。
道——圆,是全体,大无不包,细无不举;
学——线,有系统,由浅入深,由低及高;
诗——点,散乱、零碎。
作诗,人或讥为玩物丧志,其实最高。前念既灭,后念往生;后
念既生,前念已灭。吾人要念念相续。言语行动,行住坐卧,要不分
前念、后念而念念相续,方能与诗有分。这与学道、治学仍是一样,
也犹同“三月不违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之意也在此,为的是
念念相续,为的是长养慈悲种子。
“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王摩诘《谒璿上人》)年长则精力
不足,寿命有限,去日苦多,任重道远,颇颇不易。孔子曰:“加我数
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识道何易?
诗便是道。试看夫子说诗,“兴”“观”“群”“怨”“事父”“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岂非说的是为人之道?夫子看诗看得非
常重大:重,含意甚深;大,包括甚广。
《论语·季氏》载:
(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
“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夫子两句话,读来又严肃、又仁慈、又恳切。“不学诗,无以
言”,“无以”是感。
先秦文学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