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2019
P. 23
人当高兴之时,对于向所不喜之人、之物皆能和谐。“鸟兽不可
与同群”(《论语·微子》),人与鸟兽心理、兴趣不同,是抵触,是不
调和,如何能同群?以此言之,屈子“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
独醒”(《楚辞·渔父》),人、事、物皆看不中,生活只是苦恼,反是
自杀为愈也。贾谊虽未自杀,但其夭折亦等于慢性的自杀。
“诗可以群”,何也?诗要诚,一部《中庸》所讲的就是一个
“诚”,凡忠、恕、仁、义,皆发自诚。所谓“和而不流”,“流”,无
思想、无见解,顺流而下。
怨:朱注“怨,怨而不怒”。其实也不然,《诗》中亦有怒: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望文生义,添字注经,最为危险。最好以经讲经,以《论语》注
《论语》。此二句,恨极之言,何尝不怒?唯“不迁怒”(《论语·雍
也》)也。
夫子承认怒,唯不许“迁怒”;许人怒,但要得其直。此世法与
出世法之不同也。
基督:“人家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给他。”(《圣经》)
释迦:“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节节肢解,不生嗔恨。”(《金刚经》)
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基督“要爱你的仇人”,释迦“一视同仁”,都是出世法,孔子
是最高的世法。西谚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孔子不曰“以怨报
怨”,报有报答、报复之意。“以直报怨”是要得其平;“以牙还牙”,
不是直。在基督、释迦不承认“怨”;夫子却不曾抹杀,承认“怒”
与“哀”,怒与哀而怨生矣,而“怨”都是直。
“怒”“怨”,在乎诚、在乎忠、在乎恕、在乎仁、在乎义,当然
先秦文学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