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1960
P. 79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
惧。 (十四)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十二)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十四)
凡此皆可见君子是一种模范的人格。孔子的根本方法,在于指出
一种理想的模范,作为个人及社会的标准,使人“拟之而后言,仪之
而后动”。他平日所说“君子”便是人生品行的标准。
上文所说人须尽人道。由此理推去,可说做父须要尽父道,做儿
子须要尽子道,做君须要尽君道,做臣须要尽臣道。故《论语》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十二)
又《易经·家人卦》说: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
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这是孔子正名主义的应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使家庭
社会国家的种种阶级、种种关系,都能“顾名思义”,做到理想的
标准地步。这个标准地步,就是《大学》上说的“止于至善”。《大
学》说: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诸子哲学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