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1960
P. 77
这几条都只说了一个“恕”字。恕字在名学上是推论,在人生
哲学一方面,也只是一个“推”字。我与人同是人,故“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故“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故“所求乎子以事父”,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要认定我与人同属的类——只要认得我与
人的共相——便自然推己及人。这是人生哲学上的“一以贯之”。
上文所说“恕”字只是要认得我与人的“共相”。这个“共相”
即是“名”所表示。孔子的人生哲学,是和他的正名主义有密切关系
的。古书上说,楚王失了一把宝弓,左右的人请去寻他。楚王说:“楚
人失了,楚人得了,何必去寻呢?”孔子听人说这话,叹息道:“何不
说‘人失了,人得了?’何必说‘楚人’呢?”这个故事很有道理。
凡注重“名”的名学,每每先求那最大的名。“楚人”不如“人”的
大,故孔子要楚王爱“人”。故“恕”字《说文》训仁(训仁之字,
古文作㣽。后乃与训如之恕字混耳)。《论语》记仲弓问仁,孔子答语
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可见仁与恕的关系。孔门说仁虽是
爱人(《论语》十三。《说文》:仁,亲也),却和后来墨家说的“兼
爱”不相同。墨家的爱是“无差等”的爱,孔门的爱是“有差等”的
爱,故说:“亲亲之杀”。看儒家丧服的制度,从三年之丧,一级一级
地降到亲尽无服,这便是“亲亲之杀”。这都由于两家的根本观念不
同。墨家重在“兼而爱之”的兼字,儒家重在“推恩足以保四海”的
推字,故同说爱人,而性质截然不同。
仁字不但是爱人,还有一个更广的义。今试举《论语》论仁的几
条为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
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以上十二)
诸子哲学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