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1960
P. 82

但也却并不是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的人。《论语》说: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子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十四)


               这岂不是“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的政策吗?
           可见他所反对的利,乃是个人自营的私利。不过他不曾把利字说得明

           白,《论语》又有“子罕言利”的话,又把义利分作两个绝对相反的
           物事,故容易被后人误解了。
               但我以为与其说孔子的人生哲学注重动机,不如说他注重养成
           道德的品行。后来的儒家只为不能明白这个区别,所以有极端动机的
           道德论。孔子论行为,分动机、方法、品行三层,已如上文所说。动
           机与品行都是行为的“内容”。我们论道德,大概分内容和外表两部。
           譬如我做了一件好事,若单是为了这事结果的利益,或是为了名誉,
           或是怕惧刑罚笑骂,方才做去,那都是“外表”的道德。若是因为我
           觉得理该去做,不得不去做,那便是属于“内容”的道德。内容的道
           德论,又可分两种:一种偏重动机,认定“天理”(如宋儒中之主张
           天理人欲论者),或认定“道德的律令”(如康德),有绝对无限的尊
           严,善的理该去做,恶的理该不去做。一种注重道德的习惯品行,习
           惯已成,即是品行(习惯,Habit ;品行,Character)。有了道德习惯
           的人,见了善自然去做,见了恶自然不去做。例如良善人家的子弟,

           受了良善的家庭教育,养成了道德的习惯,自然会得善去恶,不用
           勉强。
               孔子的人生哲学,依我看来,可算得是注重道德习惯一方面的。
           他论人性道: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十七)




           62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