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1960
P. 78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十三)
以上四条,都不止于爱人。细看这几条,可知仁即是做人的道
理。克己复礼;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居处恭,执事敬,与
人忠:都只是如何做人的道理。故都可说是仁。《中庸》说:“仁者,
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七下)孔子的名学注重名的本
义,要把理想中标准的本义来改正现在失了原意的事物。例如“政者
正也”之类。“仁者人也”,只是说仁是理想的人道,做一个人须要能
尽人道。能尽人道,即是仁。后人如朱熹之流,说“仁者无私心而合
天理之谓”,乃是宋儒的臆说,不是孔子的本意。蔡孑民《中国伦理
学史》说孔子所说的“仁”,乃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这话
甚是。《论语》记子路问成人,孔子答道: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十四)
成人即是尽人道,即是“完成人格”,即是仁。
孔子又提出“君子”一个名词,作为人生的模范。“君子”,本义
为“君之子”,乃是阶级社会中贵族一部分的通称。古代“君子”与
“小人”对称,君子指士以上的上等社会,小人指士以下的小百姓。试
看《国风》《小雅》所用“君子”,与后世小说书中所称“公子”“相公”
有何分别?后来封建制度渐渐破坏,“君子”“小人”的区别,也渐渐由
社会阶级的区别,变为个人品格的区别。孔子所说君子,乃是人格高尚
的人,乃是有道德,至少能尽一部分人道的人。故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十四)
这是说君子虽未必能完全尽人道,但是小人绝不是尽人道的人。
又说:
58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