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1960
P. 73

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论语》又说: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四)


                  “一以贯之”四个字,当以何晏所说为是。孔子认定宇宙间天地
               万物,虽然头绪纷繁,却有系统条理可寻。所以“天下之至赜”和
              “天下之至动”,都有一个“会通”的条理,可用“象”与“辞”表示
               出来。“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也只是说这个条理系统。寻得出
               这个条理系统,便可用来综贯那纷繁复杂的事物。正名主义的目的,
               在于“正名以正百物”,也只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字,可包一切
               人;一个“父”字,可包一切做父的。这便是繁中的至简,难中的至
               易。所以孔门论知识,不要人多学而识之。孔子明说“多闻,择其善
               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不过是“知之次也”(七)。可见真知识,
               在于能寻出事物的条理系统,即在于能“一以贯之”。贯字本义为穿,
               为通,为统。“一以贯之”即是后来荀子所说的“以一知万”,“以一
               持万”。这是孔子的哲学方法。一切“知几”说,“正名”主义,都是
               这个道理。

                   自从曾子把“一以贯之”解作“忠恕”,后人误解曾子的意义,
               以为忠恕乃是关于人生哲学的问题,所以把“一以贯之”也解作“尽
               己之心,推己及人”,这就错了。“忠恕”两字,本有更广的意义。
              《大戴礼·三朝记》说:


                       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内思毕心
                  (一作必)曰知中。中以应实曰知恕,内恕外度曰知外。


                                                               诸子哲学    53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