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1960
P. 69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读这两句,可见他老人家气得胡子发抖的神气!《论语》又说: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
孔子虽明知一时做不到那“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
制度,他却处处要保存那纸上的封建阶级。所以《春秋》于吴、楚之
君,只称“子”,齐、晋只称“侯”,宋虽弱小,却称“公”。践土之
会,明是晋文公把周天子叫来,《春秋》却说是“天王狩于河阳”。周
天子的号令,久不行了,《春秋》每年仍旧大书“春王正月”。这都是
“正名分”的微旨。《论语》说: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
其礼。”
这便是《春秋》大书“春王正月”一类的用意。
第三,寓褒贬。《春秋》的方法,最重要的,在于把褒贬的判断
寄托在记事之中。司马迁《史记·自序》引董仲舒的话道: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
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王道之大者也。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便是褒贬之意。上面说“辞”字本有
判断之意,故“正辞”可以“禁民为非”。《春秋》的“书法”,只是
要人看见了生畏惧之心,因此趋善去恶。即如《春秋》书弑君三十六
次,中间很有个分别,都寓有“记者”褒贬的判断。如下举的例:
诸子哲学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