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1960
P. 59
以上所说,不过是随便乱举几卦作例。但是据这些例看来,已可
见孔子的意思,不但说一切器物制度,都是起于种种意象,并且说一
切人生道德礼俗也都是从种种意象上发生出来的。
因为“象”有如此重要,所以说: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制器者尚其象。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又说: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
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那种种开阖往来变化的“现象”,到了人的心目中,便成“意
象”。这种种“意象”,有了有形体的仿本,便成种种“器”。制而用
之,便成种种“法”(法是模范标准)。举而措之天下之民,便成种种
“事业”。到了“利用出入民咸用之”的地位,便成神功妙用了。
“象”的重要既如上文所说,可见“易也者,象也”一句,真是
一部《易经》的关键。一部《易经》,只是一个“象”字。古今说易
的人,不懂此理,却去讲那些“分野”“爻辰”“消息”“太一”“太
极”,……种种极不相干的谬说,所以越讲越不通了。(清代汉学家过
崇汉学,欲重兴汉诸家易学。惠栋、张惠言,尤多钩沈继绝之功。然
汉人易学实无价值,焦赣、京房、翼奉之徒,皆“方士”也。郑玄、
虞翻皆不能脱去汉代“方士”的臭味。王弼注《易》扫空汉人陋说,
实为易学一大革命。其注虽不无可议,然高出汉学百倍矣。惠张诸君
之不满意于宋之“道士易”是也。其欲复兴汉之“方士易”则非也。)
这是《易》的第二个基本观念。
诸子哲学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