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1960
P. 62
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虑之象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动而“得”,便是吉;动而“失”,便是凶;动而有“小疵”,便
是悔吝。“动”有这样重要,所以须有那些“辞”来表示各种“意象”
动作时的种种趋向,使人可以趋吉避凶,趋善去恶。能这样指导,便
可鼓舞人生的行为。所以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又说: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人,何
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辞的作用,积极一方面,可以“鼓天下之动”;消极一方面,可
以“禁民为非”。
这是《易经》的第三个基本观念。
这三个观念,易、象、辞,便是《易经》的精华。孔子研究那
时的卜筮之《易》,竟能找出这三个重要的观念:第一,万物的变动不
穷,都是由简易的变作繁赜的。第二,人类社会的种种器物制度礼
俗,都有一个极简易的原起,这个原起便是“象”。人类的文明史,
只是这些“法象”实现为制度文物的历史。第三,这种种“意象”变
动作用时,有种种吉凶悔吝的趋向,都可用“辞”表示出来,使人动
作都有仪法标准,使人明知利害,不敢为非。——这就是我的“《易
论》”。我且引一段《系辞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
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爻似当作辞) 。言天下之至
赜而不可亚也(亚字从荀本) 。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
之而后言,仪之而后动(仪旧作议。《释文》云:“陆姚桓元荀
柔之作仪。”适按作仪是也。仪,法也。与上文拟字对文) 。拟
42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