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1960
P. 55

因为如此,所以能“彰往而察来”,所以能“温故而知新”。《论
               语》上子张问十世以后的事可能前知吗?孔子说,不但十世,百世亦
               可推知。这都因孔子深信万物变化都是由简而繁,成一条前后不断的
               直线,所以能由前段推知后段,由前因推到后果。
                   这便是《易经》的第一个基本观念。
                   第二,象。《系辞传》说:“易也者象也。”这五个字是一部《易》
               的关键。这是说一切变迁进化都只是一个“象”的作用。要知此话怎
               讲,须先问这象字做何解。《系辞传》说:“象也者,像也”(像字是

               后人所改。古无像字。孟京、虞董姚皆作象,可证)。《韩非子》说:
              “人希见生象也,而案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
               象。”(《解老》篇)我以为《韩非子》这种说法似乎太牵强了。象字
               古代大概用“相”字。《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目视物,
               得物的形象,故相训省视。从此引申,遂把所省视的“对象”也叫作
              “相”(如《诗棫朴》“金玉其相”之相)。后来相人术的相字,还是此
               义。相字既成专门名词,故普通的形相,遂借用同音的“象”字(如
               僖十五年《左传》:“物生而后有象”),引申为象效之意。凡象效之事,
               与所仿效的原本,都叫作“象”。这一个弯可转得深了。本来是“物
               生而后有象”,象是仿本,物是原本。到了后来把所仿效的原本叫作
               象,如画工画虎,所用作模型的虎也是“象”(亦称法象),便是把原
               本叫作“象”了。例如《老子》说: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
                   兮,其中有物。


                   有人根据王弼注,以为原本当是“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句在
               先,“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二句应在后。这是“物生而后有象”的
               说法。却不知道老子偏要说“象生而后有物”。他前文曾说“无物之
               象”可以作证。老子的意思大概以为先有一种“无物之象”,后来从
               这些法象上渐渐生出万物来。故先说“其中有象”,后说“其中有


                                                               诸子哲学    35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