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1960
P. 39

三、名与无名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名实之争。老子是最初提出
               这个问题的人。他说: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

                   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
                   去,以阅(王弼本原作说。今刊本作阅,乃后人所改)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王本今作状,原本似作然)哉?以此。


                   这一段论名的原起与名的功用。既有了法象,然后有物。有物之
               后,于是发生知识的问题。人所以能知物,只为每物有一些精纯的物
               德,最足代表那物的本性(《说文》:“精,择也。”择其特异之物德,
               故谓之精。真字古训诚,训天、训身,能代表此物的特性,故谓之
               真),即所谓“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些物德,如雪的
               寒与白,如人的形体官能,都是极可靠的知识上的信物。故说“其中
               有信”(《说文》:“信,诚也。”又古谓符节为信)。这些信物都包括在
               那物的“名”里面。如说“人”,便可代表人的一切表德;说“雪”,
               便可代表雪的一切德性。个体的事物尽管生死存灭,那事物的类名,
               却永远存在。人生人死,而“人”名常在;雪落雪消,而“雪”名永
               存。故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众甫即是万物。又说: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此字指“名”。我们所以能知万物,
               多靠名的作用。
                   老子虽深知名的用处,但他又极力崇拜“无名”。名是知识的利
               器,老子是主张绝圣弃智的,故主张废名。他说:


                       道可道,非常道(俞樾说常通尚;尚,上也)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无常有,作一顿。旧读两欲


                                                               诸子哲学    19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