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1960
P. 38

道与无同是万物的母,可见道即是无,无即是道。大概哲学观念
           初起的时代,名词不完备,故说理不能周密。试看老子说“吾无以名
           之”“强名之”,可见他用名词的困难。他提出了一个“道”的观念,
           当此名词不完备的时代,形容不出这个“道”究竟是怎样一个物事,
           故用那空空洞洞的虚空,来说那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却不知道“无”
           是对于有的名词,所指的是那无形体的空洞,如何可以代表那无为而
           无不为的“道”?只因为老子把道与无看作一物,故他的哲学都受这
           种观念的影响(庄子便不如此。老庄的根本区别在此)。

               老子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且看他怎样说这无中生
           有的道理。老子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
               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
               惚恍。


               又说: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
               兮,其中有物。


               这也可见老子寻相当名词的困难。老子既说道是“无”,这里又

           说道不是“无”。乃是“有”与“无”之间的一种情境。虽然看不见、
           听不着、摸不到,但不是完全没有形状的。不过我们不能形容他,又
           叫不出他的名称,只得说他是“无物”;只好称他作“无状之状,无
           物之象”;只好称他作“恍惚”。这个“恍惚”,先是“无状之状,无
           物之象”,故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后来忽然从无物之象变为有
           物,故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便是“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的历史。


           18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