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1960
P. 41

古之为治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
                   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即是上文“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
               治”的注脚。
                   老子何以如此反对知识呢?大概他推想当时社会国家种种罪恶
               的根源,都由于多欲。文明程度越高,知识越复杂,情欲也越发展。
               他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
                   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这是攻击我们现在所谓文明文化。他又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读
                   现)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这一段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根据。老子以为一切善恶、美丑、贤不

               肖,都是对待的名词。正如长短、高下、前后等等。无长便无短,无
               前便无后,无美便无丑,无善便无恶,无贤便无不肖。故人知美是美
               的,便有丑的了;知善是善的,便有恶的了;知贤是贤的,便有不肖
               的了。平常那些赏善罚恶,尊贤去不肖,都不是根本的解决。根本的
               救济方法须把善恶美丑贤不肖一切对待的名词都消灭了,复归于无名
               之朴的混沌时代,须要常使民无知无欲。无知,自然无欲了;无欲,
               自然没有一切罪恶了。前面所引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


                                                               诸子哲学    21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