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1960
P. 36
说。王弼说:“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
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这是把不仁作无有恩意解。第二,仁即
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
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
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代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
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作天人同类说(Anthropomorphism)。老子的
“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人性之中,以
慈爱为最普通,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老子这
一个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
打破古代的天人同类说,是老子的天道观念的消极一方面。再看
他的积极的天道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
曰大。
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道”。
这个道的性质,是无声、无形;有单独不变的存在,又周行天地万
物之中;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又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这个道的作
用是: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
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是一个“自然”。自是自己,
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谢著《中国哲学史》云:“自然者,
究极之谓也。”不成话)。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6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