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西南联大心理学通识课
P. 44
起有关的自然界的一定变化,对于自然界的一些变动规律,如什么样
的果实怎样容易打落,打中野兽什么部位容易使其致死等,最初的人
也就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就是意识的起端。这种意识是在经常使用工
具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已经不同于猿类的行动思维。它不像动物的
行动思维那样,仅在满足生物需要的活动中表现出来,而是开始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了。但和“完全的人”的意识相比,它还缺乏自觉性和
有效的表达手段,也还不能表现为具有抽象概括作用的思维活动。这
种意识可称之为蒙昧的意识。
最初的人类确立直立行走的姿势,是和由树上生活移居地面有
关的。在地面生活,食物不如树上丰富了,敌害也比树上增多了,原
来的猿类群体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了,群体不能不扩大。要合力御
敌,猎取较大的野兽或其他较多、较大的食物来源,在组织方式上也
不能不有所改变。于是人类社会的萌芽也就出现了。
由于群体的扩大和有组织的行动的要求,如攻御或捕捉较大的野
兽,猿群内部的交通手段也不够用了,需要新的交通手段,最初的语
言萌芽就产生了。由于组织群体生活的需要,这种语言的萌芽或“前
人”的语言,不同于猿群内部的交通手段。它除了能表达客观情况以
外,也开始要求表达人的活动和区别群体的成员。当然,这种语言的
萌芽,在人类语言的发生发展中,也仅是一个过渡阶段。
人类祖先最初使用的工具,无疑都是天然的物品,如木棒、石块
等。在使用天然物品做工具时,也可能对自然物品做极简单的加工,
如把一根树枝的小枝杈去掉,做成较适用的棍棒,像现代黑猩猩在实
验室条件下所做的一样。
22 西南联大心理学通识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