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西南联大心理学通识课
P. 42

部的交通手段是种系遗传的,如鸟类以下的各种动物群;或主要是遗

           传的,如猿群。人类的语言是在社会中形成的,个体必须经过一定时
           间的学习才能掌握。简言之,人类语言有意识内容,动物群体的交通

           手段,主要只是本能活动和一些简单的条件联系。
               意识和语言是一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语言起于交际的需要,是

           为了表达一定的意识内容的。原始人在生活中累积了一些经验,但没
           有有效方法交流。有了语言,意识取得物质外壳,就可以固定下来;

           有了交流的工具,意识也才能累积、发展。明白确切的意识又有助于
           语言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意识和语言虽然具有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历史发展上并不经
           常具有完全对应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可以表达同样的意识内容。人

           类语音听觉的发展,应当归功于语言,和意识的直接关系较少。文字
           的发明是语言发展中的一个飞跃,在意识中同时未必有相应的质的变

           化。但文字的创制和使用,大大促进了意识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
           总是先出现了新的思想或事物,然后才有语言命名。

               在个体发育中,儿童最初常是对事物有了一定的反映,只能用极
           简单的词语表达,形成“辞不达意”;稍长就常是先学会说一些话,然

           后才能确切掌握其意义。在儿童掌握了语言以后,他的意识活动就有了
           更快的发展;在学习掌握文字之后,意识的发展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直立行走是劳动的结果,也是劳动的条件。直立行走解放了双
           手,从事劳动,使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所以直立行走对意识的产生

           具有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直立行走,使人类祖先能够抬起头来,使
           头脑获得丰富的印象。这也为语言和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20   西南联大心理学通识课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