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西南联大心理学通识课
P. 41

常使用工具,就意味着非使用不可。这时人类祖先可能认识到,或极

               初步地意识到,使用工具的优越性和必要性;而在由偶然动作造出工
               具发展到经常制造工具时,必然有了关于工具的初步意识,工具已经

               可能“观念地存在”,经过有计划地行动,把工具制造出来。在使用
               人造的工具之后,劳动效率提高,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较前深入,也就

               使意识较前发展。所以可以说,劳动使人产生了意识,在意识产生之
               后,促进制造工具,又对劳动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随着劳动的发展,群体内有了劳动生产的分工,就产生了社会。
               人类社会和动物的群体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社会的基础是劳动生产

               的分工,形成动物群体的是种系遗传的本能。在有的动物群体内部,
               也有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活机能,如蚁群中有雌蚁、雄蚁、工蚁

               等,这是由其遗传的身体结构决定的,不能和人类社会的劳动分工相
               比。人类社会虽然不是有意识地组成的,但社会内部的劳动分工是有

               意识的活动。动物群体内不同个体的不同活动,只是种系遗传的结果。
                   人类社会比它的先驱——人类祖先的群体成员的数量大,内部的

               组织更为复杂,原来群体内部的交通手段不能满足需要了,进而发展
               成为语言。语言和群体内部的交通手段有着质的区别。

                   动物群体内部的交通手段,常是由个体的一种活动和外界的一种情
               境形成一种本能联系。例如警戒雁的一种叫声表示危险情境,雁群听到

               即行起飞;但这种叫声并不能区别危险情境的性质,如有野兽还是有暴风
               雨。高等猿群内部的交通手段,情况也是一样。可以说,动物群体内部的

               交通手段,只能表达少数类别的情境,不能区分一类中个别事物的差异。
                   只有人类语言,既有一般名称,也能表达个别事物。动物群体内



                                                          第二讲  意  识    19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