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西南联大诗词通识课
P. 51
子》《挽歌辞》之类作品完全看作打油诗,就未免失去上品诗的谐趣
之精彩了。
凡诗都难免有若干谐趣。情绪不外悲喜两端。喜剧中都有谐趣,
用不着说,就是把悲惨的事当作诗看时,也必在其中见出谐趣。我们
如果仔细玩味蔡琰《悲愤诗》或是杜甫《新婚别》之类作品,或是写
自己的悲剧,或是写旁人的悲剧,都是“痛定思痛”,把所写的看成
一种有趣的意象,有几分把它当作戏看的意思。丝毫没有谐趣的人大
概不易作诗,也不能欣赏诗。诗和谐都是生气的富裕。不能谐是枯燥
贫竭的征候。枯燥贫竭的人和诗没有缘分。
但是诗也是最不易谐,因为诗最忌轻薄,而谐则最易流于轻薄。
古诗《焦仲卿妻》叙夫妇别离时的誓约说: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后来焦仲卿听到妻子被迫改嫁的消息,便拿从前的誓约来讽刺
她说:
府君谓新妇: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这是诙谐,但是未免近于轻薄,因为生离死别不该是深于情者互
相讥刺的时候,而焦仲卿是一个殉情者。
同是诙谐,或为诗的胜境,或为诗的瑕疵,分别全在它是否出
中国诗学七讲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