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西南联大诗词通识课
P. 34

江有泛,之子归,不我以,其后也悔。



               有应用到全章的,例如:



                   麟之趾,振振公子。吁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吁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吁嗟麟兮!



               这种重叠在西方歌谣中也常见。它的起因不一致,有时是应和

           乐、舞的回旋往复的音节,有时是在互相唱和时,每人各歌一章。
               其次是“迭句”(refrain) 。一诗数章,每章收尾都用同一语句,

           上文“吁嗟麟兮”便是好例。有时一章数句,亦有每句之后用同一字
           或语句者,例如梁鸿的《五噫歌》。此格在西文诗歌中更普遍,在现

           代中国民歌中也常看见。例如《凤阳花鼓歌》每段都用“郎底郎底郎
           底当”收尾。绍兴乞歌有一种每节都用“顺流”二字收尾。原始社会

           中群歌合舞时,每先由一领导者独唱歌词,到每节收尾时,则全体齐
           唱“迭句”。希腊悲剧中的“合唱歌”(choric song)以及中国旧戏中

           打锣鼓者的“帮腔”与“迭句”都很类似。
               第三是“衬字”。“衬字”在文义上为不必要,乐调曼长而歌词简

           短,歌词必须加上“衬字”才能与乐调合拍,如《诗经》《楚辞》中
           的“兮”字,现代歌谣中的“咦”“呀”“唔”等字。歌本为“长言”,

          “长言”就是把字音拖长。中国字独立母音字少,单音拖长最难,所
           以于必须拖长时“衬”上类似母音的字如“呀”(ä)、“咦”(e)、“啊”



           14   西南联大诗词通识课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