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西南联大诗词通识课
P. 31

(原为扮酒神的主祭官和与祭者的对唱)。这是歌、乐、舞同源的最早

               证据(参看亚里士多德《诗学》、欧里庇得斯《酒神的伴侣》、尼采
              《悲剧的诞生》诸书)。

                   近代西方学者对于非、大洋诸洲原住民的研究,以及中国学者对
               于边疆民族如苗、瑶、萨、满诸部落的研究,所得到的歌、乐、舞同

               源的证据更多。
                   现在姑举最著名的大洋洲原住民《考劳伯芮舞》(Corroborries)

               为例。这种舞通常在月夜里举行。舞时诸部落集合在树林中一个空场
               上,场中烧着一大堆柴火。妇女们裸着身体站在火的一边,每人在膝

               盖上绑着一块袋鼠皮。指挥者站在她们和火堆中间,手里执着两条棍
               棒。他用棍棒一敲,跳舞的男子们就排成行伍,走到场里去跳。这时指

               挥者一面敲棍棒指挥节奏,一面歌唱一种曲调,声音高低恰与跳舞节奏
               快慢相应。妇女们不参加跳舞,只形成一种乐队,一面敲着膝上的袋鼠

               皮,一面拖着嗓子随着舞的节奏歌唱。她们所唱的歌词字句往往颠倒错
               乱,不成文法,没有什么意义,她们自己也不能解释。歌词的最大功用

               在应和跳舞节奏,意义并不重要。有意义可寻的大半也很简单,例如:



                       那永尼叶人快来了。
                       那永尼叶人快来了。

                       他们一会儿就来了。
                       他们携着袋鼠来。

                       踏着大步来。
                       那永尼叶人来了。



                                                            中国诗学七讲    11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