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2021
P. 76
之所生,地之所长,苟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外则
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祭统》,《礼记》卷十四页
十五至十六)
“外则尽物,内则尽志”,“不求其为”,专重祭祀而不重祭祀之对
象也。《荀子》云: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
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
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
在百姓,以为鬼事也。……卜筮视日、斋戒、修涂、几筵、
馈荐、告祝,如或飨之。物取而皆祭之,如或尝之。毋利举
爵,主人有尊,如或觞之。宾出,主人拜送,反易服,即位
而哭,如或去之。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礼论》,《荀子》卷十三页二十四
至二十六)
因主人主观方面对死者有“志意思慕之情”,故祭之。然其所祭
之对象,则“无形影”,只“如或飨之”“如或尝之”而已。一方面郑
重其事以祭祀,一方面又知其为“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此其
所以为诗也。
《礼记》更描写祭者祭时之心理状态云:
60 西南联大国学通识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