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1991
P. 49

第1编  物体的运动          041




                意切角,那么它们会以两种方式趋于无限,即后者永远都比前者无限大
                或无限小。

                                               2
                                                      3
                    举个例子,取任意两项 AD 和 AD ,在两者中间插入另一个系列,
                      13     11     9    7    5    3    11     14     17
                                    4
                      6
                                                                5
                                         3
                                              2
                                                        4
                             5
                                                   3
                即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6  等。同样,在
                这个系列中任意两项中间也可以插入新的系列的任意项,其任意两者的
                差别都有无限的可能性。就如同我们的自然界充满无限可能一样。
                    以上假设,我们都从弧线和其组成的图形规律中得以证实,并且已
                经很好地应用到立体曲面和立体容积的运算中。运用这些引理,我们可
                以规避古代几何学家使用的烦琐且晦涩的解题方法。在证明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使用不可分法进行简便计算,但是这个方法不够精确、严谨和

                几何化。所以,在之后的命题中我将使用最初的量和最终的量的和,以
                及新生的初量和趋于消失的量的比值来证明。即用这些量的和与比值的

                极限作为前提,尽可能简化地证明这些量的极限值。现在它们已经用不
                可分法得到充实证明,所以我可以准确地运用。因此,之后我提到的微

                小部分的量,或用短弧线代替直线,大家不要认为我在说不可分量,实
                际上我是指那些趋于消失的可分量;也不要以为我在说那些可知部分的

                总和与比值,实际上我是指那些和与比值的极限;同时,我在证明中所

                说的力,也只是引理中所提到的力。
                    或许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根本不存在趋于消失的量的最终比

                值,因为在量消失前,其比值不是最终的,而当量消失后,其比值也将
                不复存在。但是,根据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假设:物体到达

                某给定位置后不再运动,则速度消失。在物体到达这一位置前,这个速
                度并非最终速度,当它到达后,速度变为 0。那么答案很简单,这个最终

                速度是物体以这个速度运动,是它到达目的地那一瞬间的速度,而不是
                它到达目的地停止前的速度,也不是停止后的速度。换一种说法,这个

                速度是物体到达目的地并停止运动时的速度。
                    同样的道理,趋于消失的量的最终比值是这个量消失瞬间的比值,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