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1972
P. 21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序 9
始做一些系统的整理工作了。在这以前的整理工作,主要是对于版本、文字的校
勘。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到力所能及的程度。下一阶段必须进入到诸作制度的
具体理解;而这种理解,不能停留在文字上,必须体现在对从个别构件到建筑整
体的结构方法和形象上,必须用现代科学的投影几何的画法,用准确的比例尺,
并附加等角投影或透视的画法表现出来。这样做,可以有助于对《法式》文字的
进一步理解,并且可以暴露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我当时计划在完成了制图工作
之后,再转回来对文字部分做注释。
总而言之,我打算做的是一项“翻译”工作——把难懂的古文翻译成语体文,
把难懂的词句、术语、名词加以注解,把古代不准确、不易看清楚的图样“翻译”
成现代通用的“工程画”;此外,有些《法式》文字虽写得足够清楚、具体而没有
图,因而对初读的人带来困难的东西或制度,也酌量予以补充;有些难以用图完全
表达的,例如某些雕饰纹样的宋代风格,则尽可能用适当的实物照片予以说明。
从 1939 年开始,到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止,在四川李庄我的研究工作仍
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并有莫宗江、罗哲文两同志参加绘图工作。我们完成了
“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部分图样。由于复员、迁徙,工作停顿
下来。
1946 年间到北平以后,由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新设置,由于我出国讲学,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的新清华和新中国的人民首都的建设工作繁忙,
《营造法式》的整理工作就不得不暂时搁置,未曾恢复。
1961 年始,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保证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条件。加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各省、市、县普遍设立了文物保管机构,进行了
全国性的普查,实例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更多了。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在
校党委的鼓舞下,在建筑系的教师、职工的支持下,这项搁置了将近二十年的工
作又重新“上马”了。校领导为我配备了得力的助手。他们是楼庆西、徐伯安和
郭黛姮三位青年教师。
作为一个科学研究集体,我们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真正收到了各尽所能、
教学相长的效益,解决了一些过去未能解决的问题。更令人高兴的是,他们还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