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1972
P. 20

8  梁思成注释《营造法式》





                我比较系统地并且企图比较深入地研究《营造法式》,还是从 1931 年秋季参

            加到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以后才开始的。我认为在这种技术科学性的研究上,要
            了解古代,应从现代和近代开始;要研究宋《营造法式》,应从清工部《工程做

            法》开始;要读懂这些巨著,应从求教于本行业的活人——老匠师开始。因此,
            我首先拜老木匠杨文起老师傅和彩画匠祖鹤州老师傅为师,以故宫和北京的许多其

            他建筑为教材、“标本”,总算把工部《工程做法》多少搞懂了。对于清工部《工程
            做法》的理解,对进一步追溯上去研究宋《营造法式》打下了初步基础,创造了条

            件。 1932 年,我把学习的肤浅的心得,写成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
                但是,要研究《营造法式》,条件就困难得多了。老师傅是没有的。只能从宋

            代的实例中去学习。而实物在哪里?虽然有些外国旅行家的著作中提到一些,但
            有待亲自去核证。我们需要更多的实例,这就必须去寻找。1932 年春,我第一次

            出去寻找,在河北省蓟县看到(或找到)独乐寺的观音阁和山门。但它们是辽代
            建筑而不是宋代建筑,在年代上(984 年)比《法式》早一百一十余年,在“制

            度”和风格上和宋《法式》有显著的距离(后来才知道它们在风格上接近唐代的
            风格)。尽管如此,在这两座辽代建筑中,我却为《法式》的若干疑问找到了答

            案。例如,斗栱的一种组合方法——“偷心”,斗栱上的一种构材——“替木”,
            一种左右相连的栱——“鸳鸯交手栱”,柱的一种处理手法——“角柱生起”,等

            等,都是明、清建筑中所没有而《法式》中言之凿凿的,在这里却第一次看到,
            顿然“开了窍”了。

                从这以后,中国营造学社每年都派出去两三个工作组到各地进行调查研究。
            在而后十余年间,在全国十五个省的两百二十余县中,测绘、摄影约二千余单

            位(大的如北京故宫整个组群,小的如河北赵县的一座宋代经幢,都做一单位计
            算),其中唐、宋、辽、金的木构殿、堂、楼、塔等将近四十座,砖塔数十座,

            还有一些残存的殿基、柱基、斗栱、石柱等。元代遗物则更多。通过这些调查
            研究,我们对我国建筑的知识逐渐积累起来,对于《营造法式》(特别是对第四、

            第五两卷“大木作制度”)的理解也逐渐深入了。
                1940 年前后,我觉得我们已具备了初步条件,可以着手对《营造法式》开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