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1972
P. 24

12  梁思成注释《营造法式》





                但是,上文已经指出,由于当时绘图的科学和技术水平的局限,原图的准确

            性和精密性本来就是不够的;加之以刻版以及许多抄本之辗转传抄、影摹,必然
            每次都要多少走离原样,以讹传讹,由渐而远,差错层层积累,必然越离越远。

            此外还可以推想,各抄本图样之摹绘,无论是出自博学多能,工书善画的文人之
            手,或出自一般“抄胥”或画匠之手(如“陶本”),由于他们大多对建筑缺乏专

            业知识,只能“依样画葫芦”,而结果则其所“画葫芦”未必真正“依样”。至于
            各种雕饰花纹图样,问题就更大了:假使由职业画匠摹绘,更难免受其职业训练

            中的时代风格的影响,再加上他个人的风格其结果就必然把“崇宁本”“绍兴本”
            的风格,把宋代的风格,完全改变成明、清的风格。这种风格问题,在石作、小

            木作、雕作和彩画作的雕饰纹样中都十分严重。
                同样是抄写临摹的差错,但就其性质来说,在文字和图样中,它们是很不相

            同的:文字中的差错,可以从校勘中得到改正;一经肯定是正确的,就是绝对正
            确的。但是图样的错误,特别是风格上的变换,是难以校勘的。虽然我们自信,

            在古今中外绘画雕饰的民族特点和时代风格的鉴别、认识上,可能比我们的祖先
            高出很多(这要感谢近代现代的考古学家、美术史家、建筑史家和完善精美的摄

            影术和印刷术),但是我们承认“眼高手低”,难以摹绘;何况在明、清以来辗转
            传摹,已经大大走了样的基础上进行“校勘”,事实上变成了模拟创作一些略带

            宋风格的图样,确实有点近乎狂妄。但对于某些图样,特别是彩画作制度图样,
            我们将不得不这样做。错误之处,更是难免的,在这方面,凡是有宋代(或约略

            同时的)实例可供参考的,我们尽可能地用照片辅助说明。
                至于“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图样中属于工程、结构性质的

            图,问题就比较简单些;但是,这并不是说没有问题,而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方面是原图本身的问题;因此也常常导致另一方面的问题,即我们怎样去理解

            并绘制的问题。
                关于原图,它们有如下的一些特点(或缺点、或问题):

               (一)绘图的形式、方法不一致:有类似用投影几何的画法的;有类似透视或
            轴测的画法的;有基本上是投影而又微带透视的。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