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1960
P. 66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他的中心问题,只是要建设一种公认的是非真伪的标准。建设
下手的方法便是“正名”。这是儒家公有的中心问题。试引荀卿的话
为证:
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
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异形离心交喻,
异物名实互纽;贵贱不明,同类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
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 (《荀子 · 正名》篇)
不正名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这两句可作
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两句的正确注脚。
怎么说“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呢?这是说
是非真伪善恶若没有公认的标准,则一切别的种种标准如礼乐刑罚之
类,都不能成立。正如荀卿说的:“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
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
“正名”的宗旨,只要建设是非善恶的标准,已如上文所说。这
是孔门政治哲学的根本理想。《论语》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只是正名主义。正名的宗旨,不但要使
觚的是“觚”,方的是“方”,还须要使君真是君,臣真是臣,父真是
父,子真是子。不君的君,不臣的臣,不子的子,和不觚的觚,有角
的圆是同样的错谬。
如今且看孔子的正名主义如何实行。孟子说:
46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