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1960
P. 32
巳时,日食,恰入食限。阎氏因断定孔子适周见老子在昭公二十四
年,当孔子三十四岁(《四书释地续》)。这话很像可信,但还有可疑
之处:一则曾子问是否可信;二则南宫敬叔死了父亲,不到三个月,
是否可同孔子适周;三则曾子问所说日食,即便可信,难保不是昭
公三十一年的日食。但无论如何,孔子适周,总在他三十四岁以后,
当西历纪元前五一八年以后。大概孔子见老子在三十四岁(西历前
五一八年,日食)与四十一岁(定五年,西历前五一一年,日食)之
间。老子比孔子至多不过大二十岁,老子当生于周灵王初年,当西历
前五七〇年左右。
老子的思想,完全是那个时代的产儿,完全是那个时代的反动。
看他对于当时政治的评判道: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
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
得执而杀之,孰敢?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
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
有余。
这四段都是很激烈的议论。读者试把《伐檀》《硕鼠》两篇诗
记在心里,便知老子所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民之饥以
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的话,乃是当时社会的实在情形。更回想
《苕之华》诗“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话,便知老子所说“民不畏
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的话,也是当时的实在
情形。人谁不求生?到了“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时候,束手安分
也是死,造反作乱也是死,自然轻死,自然不畏死了。
还有老子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无事的政治,也是当时政
12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