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1957
P. 36
不大喜欢文饰,“恐人怀其文,忘其‘用’”,所以楚王说他“言多不
辩”。——后来有了专以辩论为事的“辩者”,墨家这才更发展了他们
的辩论方法,所谓《墨经》便成于那班墨家的手里。——儒家的孟、
荀也重辩。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荀子也说:“君子
必辩。”这些都是游士的影响。但道家的老、庄,法家的韩非,却不
重辩。《老子》里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学”所重的是自
然。《庄子》里说“大辩不言”,“庄学”所要的是神秘。韩非也注重
功利,主张以法禁辩,说辩“生于上之不明”。后来儒家作《易·文
言传》,也道:“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
以居业也。”这不但是在暗暗地批评着游士好辩的风气,恐怕还在暗
暗地批评着后来称为名家的“辩者”呢。《文言传》旧传是孔子所作,
不足信;但这几句话和“辞达”论倒是合拍的。
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此也便有了私家的著作。第一种
私家著作是《论语》,却不是孔子自作而是他的弟子们记的他的说
话。诸子书大概多是弟子们及后学者所记,自作的极少。《论语》以
记言为主,所记的多是很简单的。孔子主张“慎言”,痛恨“巧言”
和“利口”,他向弟子们说话,大概是很质直的,弟子们体念他的意
思,也只简单地记出。到了墨子和孟子,可就铺排得多。《墨子》大
约也是弟子们所记。《孟子》据说是孟子晚年和他的弟子公孙丑、万
章等编定的,可也是弟子们记言的体制。那时是个好辩的时代。墨子
虽不好辩,却也脱不了时代影响。孟子本是个好辩的人。记言体制的
恢张,也是自然的趋势。这种记言是直接的对话。由对话而发展为独
白,便是“论”。初期的论,言意浑括,《老子》可为代表;后来的
《墨经》,《韩非子·储说》的经,《管子》的《经言》,都是这体制。
再进一步,便是恢张的论,《庄子·齐物论》等篇以及《荀子》《韩非
子》《管子》的一部分,都是的。——群经诸子书里常常夹着一些韵句,
大概是为了强调。后世的文也偶尔有这种例子。中国的有韵文和无韵
文的界限,是并不怎样严格的。
还有一种“寓言”,借着神话或历史故事来抒论。《庄子》多用神
14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