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1957
P. 35
地听两面儿的。这种辞也兼有叙述和议论;两造自己办不了,可以请
教讼师。这至少是周代的情形。春秋时候,列国交际频繁,外交的言
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不用说更需慎重了。这也称为“辞”,
又称为“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郑子产便是个善于辞命
的人。郑是个小国,他办外交,却能教大国折服,便靠他的辞命。他
的辞引古为证,宛转而有理;他的态度却坚强不屈。孔子赞美他的
辞,更赞美他的“慎辞”。孔子说当时郑国的辞命,子产先教裨谌创
意起草,交给世叔审查,再教行人子羽修改,末了他再加润色。他的
确很慎重的。辞命得“顺”,就是宛转而有理;还得“文”,就是引古
为证。
孔子很注意辞命,他觉得这不是件易事,所以自己谦虚地说是办
不了。但教学生却有这一科;他称赞宰我、子贡,擅长言语,“言语”
就是“辞命”。那时候言文似乎是合一的。辞多指说出的言语,命多
指写出的言语;但也可以兼指。各国派使臣,有时只口头指示策略,
有时预备下稿子让他带着走。这都是命。使臣受了命,到时候总还得
随机应变,自己想说话;因为许多情形是没法预料的。——当时言语,
方言之外有“雅言”。“雅言”就是“夏言”,是当时的京话或官话。
孔子讲学似乎就用雅言,不用鲁语。卜、《尚书》和辞命,大概都是
历代的雅言。讼辞也许不同些。雅言用得既多,所以每字都能写出,
而写出的和说出的雅言,大体上是一致的。孔子说“辞”只要“达”
就成。辞是辞命,“达”是明白,辞多了像背书,少了说不明白,多
少要恰如其分。辞命的重要,代表议论文的发展。
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游士立谈可以取卿相,所以最重说
辞。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
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
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那时最重辩。墨子是第一个注
意辩论方法的人,他主张“言必有三表”。“三表”是“上本之于古者
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
家百姓人民之利”;便是三个标准。不过他究竟是个注重功利的人,
中国诗文概说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