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1931
P. 30

从    胆       看肝的情况



                                中医看胆和肝的关联


               中医所谓的胆的功能包含西医胆的功能及部分情绪的反应,这篇先谈有关胆的部分,情绪
           部分后文(P26)再深入叙述。
               胆囊是位于右上腹部、肝脏中间的梨形囊状物,肝脏制造胆汁后会储存在胆囊中,吃入含油
           脂的食物后,胆囊就会开始收缩分泌胆汁,经由胆总管将胆汁送入肠道,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
           因此肝胆互相合作,就不易产生消化不良的症状。若肝的调节功能不良,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
           排出与代谢,不仅会产生胃肠道病症,严重的还会引起胆结石、胆囊炎、黄疸等。
               胆汁是肝细胞利用胆固醇合成制造的消化液,成分包括胆盐、卵磷脂及胆固醇。胆汁具有
           乳化脂肪的功能,也就是可将脂肪分解成均匀细小的颗粒,进而促进脂肪消化。当胆汁中胆固
           醇含量过高时,胆汁由液状逐渐变成浓稠状,最后沉淀于胆管或胆囊,成为颗粒状的结晶体,
           就是胆结石。50%的胆结石患者没有症状,经由体检得知,1/3的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口苦口
           干、恶心呕吐、烦躁微热、右上腹隐隐作痛、腹胀刺痛及右肩背部放射痛等症状,严重的会出
           现剧烈腹痛、冷汗直流、发热或黄疸等急腹症症状。

                                    脸色发黄的原因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脸色发黄的患者怀疑自己的肝有问题,所以才出现黄疸。其实脸色发黄
           的原因部分是肝脏细胞受伤,无法代谢胆红素,进而产生黄疸;其余则是因为贫血或者胡萝卜
           素摄取过多,而造成皮肤发黄。若脸色发黄,可参考下列指标来辨别发黄的病因。
               原因①——黄疸
               体内老化的红细胞在肝脏、脾脏及骨髓破坏后,部分会形成胆红素,经由肝脏分解则进入
           胆汁中,最后进入肠道,形成粪胆素排出体外。可抽血检验“直接胆红素”及“总胆红素”的含
           量,来判定是否有黄疸。当患肝胆疾病、溶血及长期禁食,使血液内胆红素大于2.5 mg/dL时,就
           会沉积在身体黏膜或皮肤,形成眼白(巩膜)发黄、身体发黄、小便深黄的外在表现。
               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
               总胆红素:0.5~1.5 mg/dL。
               直接胆红素:0.2~0.4 mg/dL。
               原因②——贫血
               脸色苍白、头昏眼花、蹲下站起后容易眼冒金星、没有力气、总想睡觉,这是贫血的典型症
           状;然而蜡黄、暗沉、没有血色的外貌,也十分常见。贫血患者只有脸色蜡黄,其余黏膜或皮肤
           均十分苍白,常见如眼白清澈、眼睑苍白、指甲发白及嘴唇发白,和黄疸的全身发黄是不同的。
               红细胞数及血红素的正常值:
                                        3
                                    12
                             12
               红细胞数:4×10 ~6×10 /mm 。
               血红素:12~14 g/dL。
               原因③——胡萝卜素血症
               胡萝卜素是人体无法制造的必需维生素,可从胡萝卜、木瓜、西红柿、南瓜、红薯、菠菜
           等蔬果中获得。这些只溶于脂肪的维生素,若摄取过多,5~7周以后,体内胡萝卜素就会超过
           正常值的3倍以上,容易沉积到富含皮脂腺及角质层肥厚的部位,如额头和鼻翼旁的T字部位、
           手掌、脚掌等处,形成蜡黄肤色,只要不再过量摄取,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肤色。因为胡萝卜素
           不会沉积于眼睛的结膜和巩膜,所以可从眼白是否发黄来区别是否为黄疸。


        01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