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西南联大神话通识课
P. 35
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
营魄即魂魄,既曰“载魂魄”,又曰“登霞”,与火葬的意义全合。
《列传》称啸父既传其“作火法”于梁母,“临上三亮山,与梁母别,
列数十火而升”,又师门“亦能使火”,死后,“一旦风雨迎之,讫则
山木皆焚”。这些仙人的故事,都暗示着火化的意味。又云赤松子
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随风雨上下
证以《远游》亦称赤松子“化去而不见”,其间火化的痕迹也颇鲜明,
至于宁封子的传说,则几乎明白承认是火葬了:
宁封子者……世传为黄帝陶正,有〔神〕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
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
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
又《史记 · 封禅书》称燕人宋毋忌等
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
形解销化,据服虔说即“尸解”,而索隐曰:“《白泽图》云‘火之精
曰宋毋忌’,盖其人火仙也。”尸解而成火仙,大概也是火化变相的说
法。又张晏曰:“人老,如解去故骨,则变化也。今山中有龙骨,世
神仙思想的来源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