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2021
P. 83

人知与不受人知。亦犹现在之人,同样生存,而因其受知之范围之小

               大,而有小大人物之分。然即绝不受人知之人物,吾人亦不能谓其不
               存在。盖受人之知与否,与其人之存在与否,固无关系也。就此方面

               说,则凡人皆不死。不过此等不死,与生物学的不死,性质不同,可
               名为理想的不死,或不朽。

                   不过不受人知之不朽,普通认为无价值。故不朽二字,普通专以
               谓曾经存在之受人知之大人物。所谓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

               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人能有所立,则即能为人所知,为人所记忆,
               而不死或不朽。然若惟立德立功立言之人,方能为人所记忆,则世之

               能得此受人知之不朽者必甚寡。
                   大多数之人,皆平庸无特异之处,不能使社会知而记忆之。可知

               而记忆之者,唯其家族与子孙。特别注重祭祀祖先,则人人皆得在其
               子孙之记忆中,得受人知之不朽。此儒家所理论化之丧礼祭礼所应有

               之含义也。
                   后来儒者对于不死问题之注意,可于其对于婚礼之理论见之。儒

               者对于婚姻之意见,完全注意于其生物学的功用。《礼记》云: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
                   也。故君子重之。(《昏义》,《礼记》卷二十页二)



                   又曰:



                       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



                                                               秦汉儒学   6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