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2021
P. 32
之政”,即仁政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见人之困苦,此即仁
政之所以必须行也。人既皆有此心为仁政之根据,此即仁政之所以能
行也。
孟子因齐宣王不忍一牛之“觳觫而就死地”,断其必能行王政。
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
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
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 · 梁惠王上》)
齐宣王谓己好货好色,不能行王政。孟子言:“王如好货”“王如
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 · 梁惠王下》)因己之好货
好色,即推而与百姓同之,即“举斯心加诸彼”也。若实现此心于政
事,则其政事即仁政矣。“善推其所为”,即仁也,即忠恕也。孔子讲
仁及忠恕,多限于个人之修养方面。孟子则应用之于政治及社会哲
学。孔子讲仁及忠恕,只及于“内圣”;孟子则更及于“外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所谓人性皆善也。陈澧曰:“孟子所谓性
善者,谓人人之性皆有善也,非谓人人之性,皆纯乎善也。” (《东塾
读书记》卷三)孟子所谓性善,只谓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此
“四端”若能扩而充之,则为圣人。人之不善,皆不能即此“四端”
扩而充之,非其性本与善人殊也。故曰:“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 · 告子上》)
人何以必须扩充此善端?此亦一问题也。若依功利主义说,则
人之扩充善端于社会有利,否则有害,此即墨子主张“兼爱”之理由
也。唯依孟子之意:则人之必须扩充此善端者,因此乃人之所以为
16 西南联大国学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