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2020
P. 56

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

           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我们想起了“有目共赏”这句话。孟子
           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有目”是反过来说,“共赏”

           还是陶诗“共欣赏”的意思。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
           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

           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
           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但是这不相远似乎只限于一些具体的、常识

           的、现实的事物和趣味。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
           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天桥在雅人的眼中似乎

           就有些太俗了。
               说到文章,俗人所能“赏”的也只是常识的、现实的。后汉的

           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说话,反对难懂而不切实用的
           辞赋,却赞美公文能手。公文这东西关系雅俗的现实利益,始终是不

           曾完全雅化了的。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
           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实际上这一部戏剧和这一部小说

           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西厢记》无视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
           无视了传统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

           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压迫的人民所想望的。俗
           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

           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
           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这是有关系的,也未尝不是有节制的。

          “诲淫”“诲盗”只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的说话。




           36   西南联大写作通识课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