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2020
P. 53
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
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
而作。我们看韩愈的“气盛言宜”的理论和他的参差错落的文句,也
正是多多少少在口语化。他的门下的“好难”“好易”两派,似乎
原来也都是在试验如何口语化。可是“好难”的一派过分强调了自
己,过分想出奇制胜,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终于被人看作
“诡”和“怪”而失败,于是宋朝的欧阳修继承了“好易”的一派的
努力而奠定了古文的基础。——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
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
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作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
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
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
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
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
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的提出“以俗为雅,以故
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
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但是加
上“以故为新”,路就曲折起来,那是雅人自赏,黄山谷所以终于不
好懂了。不过黄山谷虽然不好懂,宋诗却终于回到了“作诗如说话”
的路,这“如说话”,的确是条大路。
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
文学以及审美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