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2020
P. 59

原来这种白话只是给那些识得些字的人预备的,士人们自己是

               不屑用的。他们还在用他们的“雅言”,就是古文,最低限度也得用
              “新文体”,俗语的白话只是一种慈善文体罢了。然而革命了,民国

               了,新文学运动了,胡适之先生和陈独秀先生主张白话是正宗的文学
               用语,大家该一律用白话作文,不该有士和民的分别。五四运动加速

               了新文学运动的成功,白话真的成为正宗的文学用语。而“新文体”
               也渐渐地在白话化,留心报纸的文体就可以知道。“一律用白话来作

               文”的日子大概也不远了。
                   胡先生等提倡的白话,大概还是用语录和白话小说等做底子,只

               是这时代的他们接受了西化,思想精密了,文章也简洁了。他们将雅
               俗一元化,而注重在“明白”或“懂得性”上,这也可以说是平民

               化。然而“欧化”来了,“新典主义”来了。这配合着第一次世界大
               战给中国带来的暂时的繁荣,和在这繁荣里知识阶级生活欧化或现

               代化的趋向,也是“势有必至,理有固然。”于是乎已故的宋阳先生
               指出这是绅士们的白话,他提倡“大众语”,这当儿更有人提倡拼音

               的“新文字”。这不是通俗化而是大众化。而大众就是大众,再没有
              “雅”的份儿。

                   然而那时候这还只能够是理想;大众不能写作,写作的还只是些
               知识分子。于是乎先试验着从利用民间的旧形式下手,抗战后并且有

               过一回民族形式的讨论。讨论的结果似乎是:民族形式可以利用,但
               是还接受“五四”的文学传统,还容许相当的欧化。这时候又有人提

               倡“通俗文学”,就是利用民族形式的文学。不但提倡,并且写作。
               参加的人有些的确熟悉民族形式,认真地做去。但是他们将通俗文学



                                                            文学以及审美    39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