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1974
P. 16

普遍被承认,哲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甚至主张:身体反应就
            是情绪,而主观感觉只是尾随而至。虽然大家都知道,“遇见熊会感

            到害怕,于是立马逃跑”,但更合理的说法应是,“感到害怕是因为
            我们发抖”。因此,他认为身体反应率先出现,而主观感觉是一种继
            之而来的副产品,他把它称之为“附带现象”(epiphenomenon)。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以这种方式看待情绪。在达尔文发表情
            绪进化论的那年,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开始在维也纳接受医

            学训练。不过在 19 世纪 90 年代初,弗洛伊德已放弃了神经学家一
            职,因为他坚信,仅仅是讨论大脑和身体并不足以说明长期悲伤或
            过度疑心。他认为,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处理感觉并不容易,还得考

            虑捉摸不定且复杂的心智或心理影响。尽管弗洛伊德未曾着手发展
            全面性的情绪理论——他诗意地将情绪视为“感觉音调”,但他的

            研究为认识情绪增加了深度和复杂性。
                正是通过弗洛伊德的研究,现代人已将情绪视为可以被压抑或
            累积,并需要宣泄的东西;而且有些情绪,特别是儿童期的急性恐

            怖情绪和强烈欲望可以潜藏在心灵深处,多年后才在梦境或强迫行
            为、甚至在某些身体症状中显现,如头痛或胃痉挛。同样,也是从
            弗洛伊德的理论脉络中,我们接受了“某些情绪也许无法被辨识”

            的概念,即愤怒或嫉妒可能存在于潜意识中,就像玩偶在匣盒中不
            经意蹦了出来(即“弗洛伊德式错误”,Freudian slips)。这些情绪
            或存在于我们平日所讲的玩笑中,或存在于诸如迟到等日常生活习

            惯之中。
                尽管弗洛伊德理论的许多技术细节一直遭到质疑,但情绪以迂

            回途径穿越我们的身体和心灵,这个想法至今仍在治疗上具有重大
            意义,并在当今情绪语言中留下痕迹。就这点而言,维多利亚时代




            06                                    The Book of Human Emotions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