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1974
P. 20

因胃痛在夜深时分醒来的某个澳大利亚宾土比人,他们都有着相似
            的感觉。商人也许会称这种感觉为“刺激”或者“压力”;有人可

            能视之为一种让人顿生敬畏的奇妙惊恐感,以提醒他们上帝的存
            在;还有人可能感觉到 ngulu,这个词描述的是当宾土比人怀疑别
            人伺机报仇时所产生的特殊畏惧感。我们赋予某种情绪任何意义,

            都会改变我们对它的体验,这些意义决定我们是用愉悦或惊恐来迎
            接某些感觉,对它加以欣赏品味,还是感到羞耻抗拒。倘若忽视这

            些差别,我们将丧失情绪的本质体验。
                以上的讨论可以归结到我们将“情绪”视为何物。当我们谈论
            情绪时,我认为必须参考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Clifford Geertz)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深描”理论。格尔茨问了一个问题:“眨眼
            睛”与“使眼色”的差别是什么?如果以纯粹的生理角度回答,这

            是眼睑肌肉的一连串收缩运动,那么眨眼睛与使眼色基本是相同
            的。但只有当你深入了解文化脉络,才能领会什么是“使眼色”,
            包括涉入玩耍、玩笑、游戏和性的议题,同时还能了解到讽刺和矫

            揉造作等,靠学习而来的社交惯例。爱、恨、欲、惧、愤怒等情绪
            莫不如此,少了文化脉络就只能得到事件的浅薄描述,而非故事的
            全貌——正是因为这个完整的故事,才能诉说某一种情绪的本质是

            什么。
                本书就是讲述这些故事以及它们是如何演变的,并探讨情绪被
            察觉与表达的不同方式——从古希腊法庭上哭泣的陪审团到文艺复

            兴时期长着胡须的勇敢妇女;从 18 世纪医生所称的“震颤心弦”
            到达尔文在伦敦动物园对自己所做的实验;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罹

            患炮弹休克症的士兵到当代的神经科学和脑部成像的文化。
                书中描述了怀抱悲伤、不满、畏怯或喜悦的我们,如何以不同




            10                                    The Book of Human Emotions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