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1964
P. 53
/ 话说鳜鱼 /
词,当是文人食鱼心得。鳜鱼成为筵上名馔应在宋朝,南宋的《梦
粱录》《武林旧事》等民俗文献出现过,那时鳜鱼又称 鱼、 花
鱼,江南至今还沿用这种称呼。元代养生家贾铭的《饮食须知》里
说:“鳜鱼味甘性平,鬐刺凡十二,以应十二月。”连鬐刺都数清
楚,可见贾铭多么爱吃鳜鱼。鳜鱼的刺有毒,它在水中展开背鳍
时,美丽暗藏杀机。
斑斓的鳜鱼也是画家的笔宠,八大山人画鳜鱼,冷面利齿,白
眼朝天,无可言说的亡国之恨恣意笔墨中,细看却是无水之鱼。
鳜鱼被历代文人墨客青睐成文艺之鱼,除“味甘性平”之外,
和它隐逸江湖、不随波逐流的性情有关。
民间鳜鱼的名称繁多,各地不尽相同,如菊花鱼、鳜花鱼、桂
花鱼、 花鱼、花鲫鱼、石桂鱼、鳌鱼、桂鱼等,百姓通常称桂鱼。
李时珍解释:“昔有仙人刘凭常食石桂鱼,桂鳜同音,当即是此。”我
倒觉得是后人偷懒,省略书写笔画,把鳜写作桂。
如此高冷文艺的鳜鱼,四川绵阳人竟然称它“母猪壳”。原因不
得而知,问询川籍老饕宋炜、万夏、石光华、二毛,均无答案。想
为文艺的鳜鱼讨个说法,我似乎听到鳜鱼翻着白眼说:“让我去死吧,
别叫我母猪壳。”
无论如何被叫作母猪壳都是鳜鱼的耻辱。
80 年代末,我出差去苏州采购骆驼牌电风扇,入住旅社之后来
不及游园,急吼吼去观前街松鹤楼吃松鼠鳜鱼,一条鳜鱼要花掉普
通人一个月工资,除了齁甜真是齁贵,油炸后浇上浓稠的糖醋卤汁,
完全盖住了鳜鱼本身的鲜美。后来才知道,乾隆皇帝下江南吃的是
鲤鱼做的“松鼠鱼”,鲤鱼皮糙肉厚,土腥味重,油炸改口糖醋遮
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