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1959
P. 56

理机能一个条件,才能使心感觉到美。不过康德对于美感经验中的心

           与物的关系似仍不甚了解。据他的解释,一个形象适合心理机能,与
           一种颜色适合生理机能,并无分别;心对美的形象,和视官对美的颜

           色一样,只处于感受的地位。这种感受是直接的,所以康德走到极端
           的形式主义,以为只有音乐与无意义的图案画之类,纯以形式直接地

           打动感官的东西才能有“纯粹的美”,至于带有实用联想的自然物和
           模仿自然的艺术都只能具“有依赖的美”。因为它们不是纯粹由感官

           直接感受而要借助于概念的。这种学说把诗、图画、雕刻、建筑一切
           含有意义或实用联想的艺术以及大部分自然都摈诸“纯粹的美”范围

           之外,显然不甚圆满。他所以走到极端的形式主义者,由于把美感经
           验中的心看作被动的感受者。

               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
           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

           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
           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在美感经验中,我们须见到一个意象或形象,

           这种“见”就是直觉或创造;所见到的意象须恰好传出一种特殊的情
           趣,这种“传”就是表现或象征;见出意象恰好表现情趣,就是审美

           或欣赏。创造是表现情趣于意象,可以说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
           意象而见情趣,可以说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

           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美”是一个形容词。它所
           形容的对象不是生来就是名词的“心”或“物”,而是由动词变成名

           词的“表现”或“创造”,这番话较笼统,现在我们把它的涵义抽绎
           出来。



           36   西南联大美学通识课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