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1957
P. 60

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
           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
           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
           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
           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
           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
           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

           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
           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
           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
           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
           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
           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
           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
           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
           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
           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
           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
           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
           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
           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
           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
           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
           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是
           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
           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


           38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