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1957
P. 44
著,如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
《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
是话本了。就中《三国志演义》还夹杂着“雅言”,《水浒传》和《西
游记》便都是白话了。这里除《西游记》以设想为主外,别的都可以
说是写实的。这种写实的作风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得着充分
的发展。《三国演义》等书里的故事虽然是关联的,却不是连贯的。
到了《红楼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
包罗万象,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
“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
明代用八股文取士,一般文人都镂心刻骨地去简练揣摩,所以极
一代之盛。“股”是排偶的意思;这种体制,中间有八排文字互为对
偶,所以有此称——自然也有变化,不过“八股”可以说是一般的标
准。——又称为“四书,文”,因为考试里最重要的文字,题目都出
在“四书”里。又称为“制艺”,因为这是朝廷法定的体制。又称为
“时文”,是对古文而言。八股文也是推演经典辞意的;它的来源,往
远处说,可以说是南北朝义疏之学,往近处说,便是宋、元两代的经
义。但它的格律,却是从“四六”演化的。宋代定经义为考试科目,
是王安石的创制;当时限用他的群经“新义”,用别说的不录。元代
考试,限于“四书”,规定用朱子的章句和集注。明代制度,主要的
部分也是如此。
经义的格式,宋末似乎已有规定的标准,元、明两代大体上递
相承袭。但明代有两种大变化:一是排偶,一是代古人语气。因为排
偶,所以讲究声调。因为代古人语气,便要描写口吻;圣贤要像圣贤
口吻,小人要像小人的。这是八股文的仅有的本领,大概是小说和戏
曲的不自觉的影响。八股文格律定得那样严,所以得简练揣摩,一心
用在技巧上。除了口吻、技巧和声调之外,八股文里是空洞无物的。
而因为那样难,一般作者大都只能套套滥调,那真是“每况愈下”
了。这原是君主牢笼士人的玩意儿,但它的影响极大;明、清两代的
古文大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八股文出身的。
22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