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1957
P. 45

清代中叶,古文有桐城派,便是八股文的影响。诗人作家自己标
               榜宗派,在前只有江西诗派,在后只有桐城文派。桐城派的势力,绵
               延了二百多年,直到民国初期还残留着;这是江西派比不上的。桐城
               派的开山祖师是方苞,而姚鼐集其大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当时
               有“天下文章在桐城”的话,所以称为桐城派。方苞是八股文大家。
               他提倡归有光的文章,归也是明代八股文兼古文大家。方是第一个提
               倡“义法”的人。他论古文以为“六经”和《论语》《孟子》是根源,
               得其支流而义法最精的是《左传》《史记》;其次是《公羊传》《穀梁

               传》《国语》《国策》,两汉的书和疏,唐宋八家文——再下怕就要数到
               归有光了。这是他的,也是桐城派的文统论。“义”是用意,是层次;
              “法”是求雅、求洁的条目。雅是纯正不杂,如不可用语录中语、骈
               文中丽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俊语、《南史》《北史》中佻巧语
               以及佛家语。后来姚鼐又加注疏语和尺牍语。洁是简省字句。这些法
               其实都是从八股文的格律引申出来的。方苞论文,也讲“阐道”;他
               是信程、朱之学的,不过所入不深罢了。
                   方苞受八股文的束缚太甚,他学得的只是《史记》、欧、曾、归
               的一部分,只是严整而不雄浑,又缺乏情韵。姚鼐所取法的还是这几
               家,虽然也不雄浑,却能“迂回荡漾,余味曲包”,这是他的新境界。
              《史记》本多含情不尽之处,所谓远神的。欧文颇得此味,归更向这
               方面发展——最善述哀,姚简直用全力揣摩。他的老师刘大櫆指出作
               文当讲究音节,音节是神气的迹象,可以从字句下手。姚鼐得了这点
               启示,便从音节上用力,去求得那绵邈的情韵。他的文真是所谓“阴

               与柔之美”。他最主张诵读,又最讲究虚助字,都是为此,但这分明
               是八股讲究声调的转变。刘是雍正副榜,姚是乾隆进士,都是用功八
               股文的。当时汉学家提倡考据,不免烦琐的毛病。姚鼐因此主张义
               理、考据、词章三端相济,偏废的就是“陋”儒。但他的义理不深,
               考据多误,所有的还只是词章本领。他选了《古文辞类纂》;序里虽
               提到“道”,书却只成为古文的典范。书中也不选经、子、史;经也
               因为太尊,子、史却因为太多。书中也选辞赋。这部选本是桐城派的


                                                            中国诗文概说    23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