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1920
P. 21

第  1  章
                                                                                  011
                                                      关于湿气,你需要知道的全在这里



                  寒,饮冷水过多所致方。”

                      虽然沿用了秦汉时期“痰饮”的说法,但是《千金翼方》的划

                  分更细致、更明确了。它将蓄留在心下的水分称为“留饮”;将蓄留

                  在身体两侧、胸胁部位的水称为“澼饮”;将蓄留在肠胃间的水分叫

                  作“痰饮”;将停留在横膈上以及各个脏腑组织之间的水分叫作“溢

                  饮”;将流窜在肠胃间,会发出肠鸣声音的水分叫作“流饮”。

                      隋唐之后的医家就“痰”和“饮”做了进一步探究。宋代杨士瀛

                  在《仁斋直指方论》中明确提出了“痰”和“饮”的区别:稠浊者
                  为痰,清稀者为饮。

                      元代医学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首次提出“痰邪”一词。朱

                  震亨提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认为治病当以“痰”

                  为主,同时描述了“痰”的流动性特点。



                  ☉    明代《景岳全书》中的“痰饮”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历代医学家研究的基础上,著有《景岳全
                  书》,在其中的《贯集·杂证谟·痰饮篇》内,对“痰饮”做了详细

                  的定义、论证和论治。

                      其中论证一共有六条:“止有积饮之说,本无痰证之名”“痰之

                  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

                  化”“痰涎本皆血气”“痰有虚实,不可不辨”“五脏之病,虽俱能

                  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

                  为痰”。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