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1920
P. 20
010 祛 湿
“溢饮”是指水湿停留在四肢或皮肤,造成四肢沉重、骨头酸
胀、小便不畅等不适症状。
☉ 隋代《诸病源候论》中的“百病皆为痰作祟”
隋唐时期的众医家对“痰”和“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中,
最具进步意义的是隋代时期医学家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这
是第一部讲解疾病成因、病理现象及临床症状的中医专著。
在《诸病源候论》中,巢元方就提出了“百病皆为痰作祟”的
观点:“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
痰。”其意思是,造成痰饮的原因是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蓄
留于胸腑,就形成了痰。
☉ 唐代《千金翼方》中的“五饮”之说
《千金翼方》出自唐代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
作者为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这本著作里,孙思邈延续了秦汉时期
的“痰饮”说法,并明确将“饮”分为五种形式,提出了“五饮”
之说。这部分内容在《千金翼方·痰饮第四》中有所体现:“大五饮
丸:主五种饮,一曰留饮,停水在心
POINT
下;二曰澼饮,水澼在两胁下;三曰
气脉闭塞,
痰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
津液不通,
膈上五脏间;五曰流饮,水在肠间,
就形成了痰。
动摇有声。夫五饮者,皆由饮酒后伤